北京
关闭
请选择出发城市
进入北京周边/当地游
抚州实用信息
抚州概述

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辖11个县(区),市政府设在临川区;全市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3万亩;人口400万,其中市区人口30万。 抚州人文鼎盛,自古就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勤劳智慧的抚州人民创造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临川文化”,是“赣文化”的主要支脉;晏殊、曼几道、王安石、曾巩、陆九渊、汤显祖等名儒巨匠,象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新中国成立后,抚州秉承崇文好学的优良传统,坚持科教兴市,成为教书育人的沃土,基础教育水平长期居于江西省前列,仅恢复高考至今已输送大、中专毕业生14万多名,其中少年大学生占全国少年大学生总量10%以上。市委、市政府决定发挥基础教育优势,打好教育品牌,推进社会力量办学,把教育作为一大产业做大做强。

抚州特色看点

抚州特色 抚州采茶戏 旧名“三脚班”、“半班”。清初,抚州诸县连年灾荒,民多流徙,一部分难民以卖艺为生,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与灯采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开始脱离灯采表演,形成独立的“三脚班”,产生了一批单台戏和单台调。其发祥地就是宜黄、临川、崇仁、乐安四县的交界地区。该地区早就流行的宜黄戏,为抚州“三脚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借鉴条件。 初期的抚州“三脚班”仅有一旦一丑, 外加一个“坐堂”(锣鼓手),演唱单台戏和小戏。至康熙、乾隆年间,才增加了小生行当。清末民初,“三脚班”开始向“半班”过渡,人员由三个增至七、八个,并增加了花脸老生行当,生旦净末丑齐全,伴奏乐器也增加了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1934年,崇仁县航埠采茶戏著名艺人张佑民组建抚州采茶戏的第一个职业半班“佑民堂”。尔后,职业半班相继成立。一些抚州傀儡戏的部分老艺人,也加入“半班”演出,并将本剧种的大量剧目、伴奏曲牌和一些唱腔带进了采茶戏。抗战胜利后,丰城、高安的丝弦班进入抚州,同抚州“半班”艺人汇合,又给采茶戏带来了“本调”、“小花调”等新腔,与本地单台调、会田调相结合,分别发展为抚州“本调”和“抚调”。 抚州采茶戏,土生土长,健康质朴,乡情浓郁;唱词和念白,大量运用民间俗语和歇后语,通俗易懂,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生活气息。 抚州采茶戏唱腔,大都来自民歌小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其传统的唱腔是专曲专用的曲牌体腔调,后经发展创新,已出现大量板腔体唱腔。它的词格一般为上下对偶的五字句、七字句或者十字句乐段。旋律特征为字多腔少,简洁明快,每一唱段的行腔与地方语言的音调结合甚密,似吟似诉,颇具说唱音乐之风格。抚州采茶戏唱腔以纯正的抚州话为语言标准。演唱时分男女分腔都用本噪,特别要求吐字的清晰与运腔的圆润。总体唱腔可分为戏曲正调、戏曲杂调和民歌小调三类: 戏曲正调──系扳腔体腔调,有本调、抚调、单台调、川调四种。本调是吸收丰城丝弦班的本调,掺合本地单台调等发展而成的。它是上下句结构的徵调式唱腔,男、女分腔,有正板( 亦称“长韵”)、简板、叠板、快板、倒板、摇板、散板、 清板、哭头等板式。抚调是由本地会母调掺合高安丝弦班的小花调发展而成。它是上下句结构的宫调式唱腔,有男腔、女腔和丑腔的区分,并和本调一样,具有丰富的板式。单台调是本剧种最老唱腔,不分男女腔,但有四句三韵和两韵,正弦(徵调式)和反弦( 宫调式)的区别,还有简板。 川调是由外来川调掺合单台调和双劝夫调的简板发展而成。它男女腔调略分,具有徵调式和宫调式两种收腔法,还有徵调式和羽调式两种简板。 戏曲杂调──主要是三脚班小戏中的腔调,一般以戏名为曲名,如“三伢子放牛调”、“捡春菇调”、“卖樱桃调”、“卖花线调”、“双劝夫调”、“下南京调”、“王妈妈骂鸡调”、“补背褡调”等等。还有一部份则是三脚班后期吸收来的“南词”、“北词”、“信调”等等。另外,还包括一些吟唱音调。 民歌小调──除一部份单台戏用的小调,如“数天下图”、“打哩莲花”、“想郎”、“打彩”等以外,还有“十二月采茶”、“铜钱歌”、“十杯酒”、“照花台”等等。一般作戏中插曲用。 抚州采茶戏因脱胎于灯彩歌舞,故以反映短衣罗裙的小人物见长。其艺术特点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恢谐、通俗易懂;唱做朴实,亦歌亦舞,活泼风趣。其表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尤其小生小丑的扇子功、小丑的矮子步、小旦的手巾功,都从生活中提炼出来,既有淳朴的民间艺术韵味,又有个性鲜明的表演特色。如小丑的矮子步,动作幽默有趣,形象逼真,而且变化很多,有“猴拳步”、“蛤蟆跳”、“涉水步”、“鸡公啄米”、“猴子跳圈”、“懒猫抓痒”等。又如小旦的手中功,运用大手帕,配合手眼身法步,或揉搓、或抛甩、或掩面、或飞转,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情绪。再如小生(小丑)的扇子功,既有单手打,又能双手双肩打,有时绕指而转,有时空中抛耍,左右开合,上下翻飞,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抚州采茶戏的许多表演动作和舞蹈,如小旦的梳妆挑帘、床前驱蚊、绣花纳底、缝补浆洗、摘茶采桑、开(关)门、云手、鹞子翻身等身段表演,小丑的挑担推磨、赶牛锄地、撑船推车等身段表演均十分细致逼真。在三角班小戏中,上述特点尤为突出。发展到“半班”演出大戏后,向古老剧种学习袍带戏的表演程式,同时也吸收了歌舞话剧的养料,使其既能演传统戏又能表现现代生活。 乐安傩舞 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的乐安县傩舞,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古朴神韵,大致可分为三大流派:古朴粗犷的东湖“滚傩神”,也称为“鸡傩神”;热闹诙谐的流坑“戏傩”,俗称“玩喜”;刚劲勇武的罗山傩舞,又叫“戏头舞”。日本民俗研究学者曾多次远涉重洋,专程前来乐安考察傩舞,他们对乐安的傩舞文化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乐安县增田镇东湖村的“滚傩神”,风格古朴独特,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由农民祈求神灵保佑平安的一种祭祀仪式逐步演变为民间娱乐性的文艺活动,18个面具,12人组成,有《鸡嘴》、《猪嘴》、《板叉》、《唱文戏》、《提鬼》、《牛魔王》、《七星》、《踩爆竹》8个节目。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开始,十六回马归位。表演时,桌上供着光华菩萨和鹅王像,艺人戴上歪娘、状元、判官、白骨精等傩神面具依次跳起傩舞,所不同的是,傩神面具不是用整块樟木雕刻而成,而是把面具分为“额子”(上部)、“两翼”(耳朵)、“下部”三个部分,分别雕好再一一戴在脸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是“鸡嘴舞”和“猪嘴舞”,表演者分别套上鸡嘴、猪嘴“额子”,脸部外露,扎红头巾,穿红衣裙,系上红腰带,鸡嘴神出演“马枪”、“环马”,猪嘴神演“打关刀”、“射弓箭”等,最后两种合演“攀挥”。动作古朴粗犷,刚柔并济,许多造型类似敦煌壁画,音乐伴奏只有一鼓一锣,用2/4及3/4节奏轮番演奏,风格独特。 千年古村流坑,古建筑群鳞次栉比,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据记载,流坑傩舞是该村北宋进士董逸罢官后带回家乡传播的,此舞形式活泼,气氛热烈,故称“戏傩”,村民又称“玩喜”,一般都在每年正月集中表演或喜庆日子有选择性地上户献演,主要节目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走板》、《和尚装香》等,《钟馗扫台》是开场节目,取材于民间传说中钟馗打鬼驱邪,《天官赐福》中的天官则身着龙袍一步一颠,把赐福于民的天官表演得惟妙惟肖。整个“玩喜”,三官诸神,30多个角色,装束面具表演各异,不吐一字,但见真情,表演者既有京剧的庄重,哑剧的幽默,又有木偶剧的滑稽,采茶剧的欢快,浑然一体,别有韵味。 罗山傩舞起源于鳌溪镇罗山村,每逢端午节时,当地人民都要纪念屈原,因乐安城镇一带无大河,不能划大船,则以跳傩代替并流传至今。跳傩那天仪式十分隆重肃穆,村里几个傩舞班,前一日洗身净体,身穿夏良(土织布),渔网衫(渔网或披风),衣下摆吊有荷包、香袋、铜钱等物,走起来丁当作响,每个傩神由两人相扶打扇,过街游市,汇聚在乐安鳌河两畔。表演时,八对面戴古代名将或神话传说人物面具的艺人,伴着锣鼓的节奏,结合人物的身份,或持刀执剑,翩然起舞,或兵戎相见,激烈对打,赛舞竞技,热闹非凡。 乐安傩舞,是一笔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春节,乐安的大街小巷,村村寨寨,都要戏耍滚傩,直到元宵结束。傩班一到,机关厂矿、城镇居民、山村农家均热情接待,用鞭炮接进送出。 南丰傩舞 南丰傩舞风格古老稚拙、粗犷豪放,具有原生形态特质,因在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戏剧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潜心研究,1996年,江西南丰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傩舞)之乡”。日前,南丰傩舞又被正式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演化而来的舞蹈。南丰传傩始于汉初,历经两千多年。据该县紫霄镇余氏重修族谱《金砂余氏傩神辨记》称,汉代吴芮将军,驻兵军峰山时,对丰人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陬,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由此可知当时“傩”是为靖妖驱疫而“舞”的仪式。唐宋时期,南丰傩舞受宫廷傩礼的影响,有了较快发展。傩仪中出现了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等新角色,娱乐成分渐增。南宋末年,南丰隐士刘镗写《观傩》诗曰:“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细致描绘了当时南丰傩舞剧演出的场景。明清时期,南丰民间傩舞十分活跃,突破“索室驱疫”的傩仪范畴,将戏剧表演、武术动作融合于傩舞表演之中,并从神话故事、传奇小说、民间传说中汲取内容创作新节目,形成娱人娱神的民间舞蹈。建国初,南丰傩舞在文化部门的重视下,经过挖掘、整理、创建,这一古老艺术再展新姿,创作了《丰收乐》、《开天辟地》、《界碑》等一批新编傩舞节目。1955年南丰举办了全县傩舞大会演,26个傩班代表参加,前后选派了《文王访贤》、《和合》、《判官醉酒》等傩舞节目参加江西省、中南区和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古典艺术奖。 南丰傩舞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它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从傩舞的品种上分,既有传统的大傩舞,也有衍生的竹马、和合、八仙等杂傩舞,还有傩戏《孟姜女》和傩舞与狮舞结合的《打大狮》。从傩舞的仪式上看,大致分为起傩(下殿)、演傩(跳傩)、驱傩(解傩、搜傩、搜除),圆傩(上殿)四段仪式,每段仪式有规定的礼仪和套数,傩乐、傩服、傩具、傩歌、神词、赞诗、符咒内容丰富。从傩舞的节目上看,内容大多取材神话传说及历史典故,既有驱鬼逐疫的《开山》等节目,也有演义传奇人物的《关公祭刀》等,还有农耕文化情结的《獭捉鲤鱼精》和生殖崇拜的《傩公傩婆》等,现今已保存了近百个优秀传统节目和2000多种傩面具。从表演特点来看,还有文傩与武傩之分,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之分。 此外,南丰各地留存的20余座傩神庙,充实了傩文化的内涵,其中始建于明代的三溪乡石邮村傩神庙最负盛名,一幅“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的楹联令世人叹绝。 为继承发展南丰傩舞这一历史文化瑰宝,弘扬民族文化,南丰县把培育和壮大傩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来抓,着力在傩舞表演、傩具雕刻、傩舞研究三方面下工夫。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南丰县前后恢复了130多个傩班,傩舞艺人达2000余人,居江西省之冠,建起了一支覆盖全县的老中青结合的傩舞艺人队伍,涌现出张宜祥等一批傩面具雕刻民间工艺美术家和10多位傩舞研究专家学者。南丰傩舞10余次参加国内民间文艺会演及文化交流活动,两次应邀赴日本演出,震惊东瀛,有关南丰傩舞的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日本电视台等国内外数十家电视台播出。目前,该县正筹巨资兴建傩舞一条街及傩面具雕塑公园。 去年,来自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巴西、法国、莫桑比克等2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及新闻工作者齐聚南丰石邮村,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田野采风活动,使南丰傩舞更加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

抚州最佳季节

抚州市属中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结冰期短,无霜期长,四期分明,全市年平均气温17度。

抚州旅游攻略

更多 抚州旅游攻略>>
抚州相关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