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寺是九华山的主寺,是九华的“总丛林”,位于九华街,坐落在芙蓉山下,是历史最悠久的地藏菩萨道场。“化城晚钟”为九华山十景之一。藏经楼收藏着万历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四日的皇帝圣旨和6777卷《涅槃经》。 据《九华山志》记载,东晋隆安五年(401年), 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唐至德年间(756—758年)青阳人诸葛节改庵为寺,请金地藏居之;建中二年(781年),皇帝赐额“化城寺”。“化城”源出于《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说的是释迎牟尼与小徒下乡布道,忽为山险所阻,小徒饥渴交加,坐地不起。释迦牟尼手指前方说:“前有一城,速去化斋。”小徒顿时为之振奋。所谓的“城”实乃佛祖点化而成。因化城寺地处高山平地,四面环山如城,故名。 化城寺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月牙形的莲池,名月牙池,传说为当年地藏的放生池。寺殿前后有四进,分门厅、大雄宝殿、后进和藏经楼。此四进随地势渐高,结构自然,门楹窗柃、斗拱梁柱和台阶基石均刻有精巧美观的图案。殿内有康熙御书“九华圣境”横匾和乾隆御书“芬陀普教”横匾。后殿首明代崇祯皇帝御书“为善最乐”横匾。 初建于中唐的原化城寺,早已荡然无存。现存寺庙的山门和藏经楼为明宣德时所建,而大雄宝殿和后厅为清代重建。这些建筑除四壁砖墙和瓦顶外,内部为木结构,柱、梁、檩、椽全部采用闩缝对榫、互相楔咬的传统方法,不用一颗钉子。门楣、斗拱和横梁上都镂刻着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以及花草图案,施以重彩;尤其是大殿正中的藻井,层层迭进,九条木雕的金龙围着中心的硕大宝珠盘旋飞舞,祥云和瑞蝠穿插其间,令人叹为奇绝。化城寺现已用作九华山文物展览馆。
池州地处安徽省南部,一年四季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约为16℃,池州每年夏季(此时也正是梅雨季节)降雨量最多,春季次之,此时出门务必常备雨具。池州每年最热为7月,平均温度为28.3℃,需注意防暑;最冷为一月,平均温度为3.15℃,此处出门,御寒的大衣、帽子也不可少。因此,池州每年的最佳出游时间应为春、秋两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