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地处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中段西侧;南与昔阳县相邻,西与寿阳县、阳曲县相连,北与定襄县、五台县相接,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井径县交界。东西最狭处仅32公里,南北最长处有106公里,总面积为445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阳泉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属山西东部山地。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其面积为3362.1平方公里;其余为丘陵和平原,丘陵面积为627.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为462平方公里。
平定迓鼓 又分:文迓鼓、武迓鼓 地区:山西阳泉、晋中地区 参演人数:现流行于民间的文迓鼓的参演人数一般8-12人;武迓鼓有帅(1人)、将(2人)兵(40人)等43人。 特点:文迓鼓合说、唱、舞、、打于一体,说白使用方言,歌唱节奏明快,风格诙谐逗趣。武迓鼓由多人按固定的队形名称、曲牌和敲击法进行队列变化和演奏、舞蹈,所用乐器主要为鼓、钹、云锣等。 历史源流:据说平定迓鼓是由宋将王韶在熙宁六年对阵西夏的“熙州之役”中创制的,经过长期的民间演变,分为文武两种迓鼓。1985年平定县文化馆整理了《武迓鼓》,1991年,县文化局对平定武迓鼓进行改革,演员增至43人。 阳泉评说 又名:哈哈笑 地区:山西阳泉 参演人数:分为1人表演,双人表演,多人表演等形式。 特点:使用方言说白,注意押韵,集合说、学、逗、唱等艺术手法,风格轻松幽默,民间气息浓厚。 历史源流:民国初年民间艺人郗富根借鉴平定当地秧歌、迓鼓等地方曲艺,以当地方言为表现形式,以当地趣闻为主要题材,创造了一种一人表演的说唱艺术,自名为“哈哈笑”。50年代初定名为“阳泉评说”,开始搬上舞台,后逐渐发展为山西省的主要曲艺种类之一。经过不断流变,近年又出现了化装评说、评说小品、评说剧等不同形式。 平定元宵塔火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县境内特有的习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观赏。元宵塔火,与元宵节直接相关。称之为“塔火”,要燃烧起火焰,而且要垒成塔形了。平定塔火,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每当这个时节,平定县城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所有朝街的工、商、兵、学等行业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火。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在平定县的乡、镇、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这种塔火,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焰鲜亮,气氛热烈。平定的元宵塔火延续多年,至今不衰,这与平定有质量优良的无烟煤供元宵塔火燃烧有关,也与民间正月十五闹红火的习俗紧密联系,点燃塔火是闹红火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更为让百姓奉为神明的,是当地流传的“女蜗补天”的传说,当地百姓把这种点燃塔火的活动,看成是对于“女娲补天”的一种炼石补天的补充。
年平均气温10.9摄氏度,降雨量570毫米,自然风景独特,名胜古迹较多,每年4—10月是最好的旅游季节。